社火,又稱“耍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于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由于古老的人們對于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不斷提高,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火全國分布圖
社火的全國分布圖,社火在全國各地范圍較廣,具有廣泛性和獨特性。我們可以在這張分布圖上看到不同形式的社火。這些標示出來的社火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登封把武術融進來;河南的罵社火,罵的越開心越五谷豐登; 陜西的血社火血社火,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屬社火種類之一,是一種傳統民間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幅地圖中心五角星標識的位置,就是咱們許昌市建安區霍莊村,霍莊村具有160多年社火、戲具制作歷史,是全國社火戲具產業基地之一,產品30大類200多個品種,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等地區。
社火表演形式
據歷史記載舞獅藝術文化來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盛行,從今天來看有千年的歷史了。
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每逢重大節慶或集會典禮,民間都用舞獅前來助興。
社火藝術館展覽的這頭獅子頭部是手工制作,用紙一層層貼上去的,紙質手工藝復雜,毛是由牦牛毛制成,成本較高,但看上去更加生動傳神,活靈活現,設色美觀,酷似真獅。獅子前邊的繡球一般由領獅人在下邊舉著引領獅子前進。
社火常被人們叫作“看戲”,即“啞劇”。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臺亮相的形式進行游展,觀眾對扮相角色的辨認靠的是臉譜。
“老漢推車”,此舞蹈為二人表演,一人扮老漢為車夫,在后推車。一人扮演坐車的老婦人,妝面夸張,眉飛色舞,手中拿著絲巾、花傘等道具,舞蹈特點表演靈活多變,精彩的表演在鑼鼓、民族樂器聲中閃亮登場,適合各種場合演出。表演道具民間常見獨輪車,鄉土氣息濃,語言恢諧,動作樸實。
騎毛驢,一般為一個人表演,展示了小媳婦回娘家的情景,路途中上下顛簸,表演滑稽幽默夸張。
穆桂英掛帥劇照
毛澤東主席在鄭州主持召開“第二次鄭州會議”期間,在河南省軍區大禮堂觀看了常香玉主演的《穆桂英掛帥》后,特別欣賞常香玉的戲,甚為高興,于是親切接見了包括常香玉在內的演職人員,當晚就給建議周總理寫信,建議香玉團隊進京為參加建國十周年慶典的人大代表演出《穆桂英掛帥》。
這里展示的頭套是許昌許昌市建安區霍莊村村民霍土旺給常香玉做的穆桂英掛帥頭套的復制品,是由霍土旺的兒子復制捐贈的。服裝同樣當年常香玉進京演出的還原。這副頭套不僅在表演穆桂英掛帥時用,還在其他劇中使用。背景照片為花木蘭劇照,現在常香玉演花木蘭的劇照很少找到,甚為珍貴。
在社火發展過程中與戲曲相互借鑒,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社火借鑒戲曲,戲曲又推動社火的發展。
臉譜
這里展示的是社火臉譜主要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如蜀國大將關羽為世人傳頌,其死后被佛教神化,尊為關公、關帝,作為神靈來崇拜。社火臉譜色彩濃艷,借鑒戲曲的特征并結合當地的特色,具有獨特性和藝術性。
二是馬勺臉譜,馬勺臉譜源于陜西鳳翔縣,早在西周時期即已出現,逐漸發展成為大型社火游樂演出時扮相的藍本。馬勺臉譜大多用桃木和柳木制成,一是桃木柳木在人們看來可以辟邪,而是桃木柳木質地堅實。馬勺開始不畫畫,后來由于審美需求開始做畫。在陜南地區,人們用馬勺臉譜驅災辟邪、鎮宅祈福的習俗,每當遇到災難時,就請社火藝人在日常所用的馬勺上繪制獸面圖形,懸掛于門框或房廊上,以求平安如意。
社火樂器
這兩個曲胡和板胡,是展館特意收藏的:曲胡的主人張大力的老師曾用它四處演出,后來在22歲時傳給了張大力,由于長時間按拉,弦桿表面被按摩出了2mm的鴻溝。
右邊這個板胡是許昌豫劇團用紫檀木制成,王金波老師用它成功演出了無數場的“革命樣板戲”,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戲曲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貢獻.。
它們都有著典型的時代特色和歷史意義。作為曲胡史上的第一代曲胡,已經有100余年的歷史。
社火表演主要在戶外進行,使用樂器都會因場地或器材或參演人員不同,其至是觀眾的不同,都會因需要而不斷變化,因此,所使用的樂器也都以打擊樂為主,如鑼、鼓、鐃、鈸等,以突出熱鬧、喜慶的效果。
展臺上展出的一組陶瓷樂傭為民國時期的民窯作品,雕工精妙,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生動,表情各異,神態通真,惟妙佳肖,準確地表現了人物性格和職業特點,充分展示了當時高超的制瓷工藝,對子究該時期的人物陶俑有較高的學術價值。